最近看了聂杰益老师《三个儿子》的教案,并且听了她按照这个教案的设计教学《三个儿子》的一节课,很高兴,特向大家推荐。
《三个儿子》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小学低年级的课文怎样教?是教师“滥分析、满堂讲、连串问”,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聂杰益老师《三个儿子》的教案和课,比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她努力地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俗套中解脱出来,放手让学生动耳听、动口说、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聂杰益是一位很年轻的老师,只有24岁,教龄才2年,能如此教语文,不容易,这正是我的高兴所在。
东方村尾学校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叫作“培养自己的名师,名师就在你我他”。我们这支队伍的优势在年轻、有知识、接地气、无“保险”,受磨练,不像公办学校教师铁饭碗,因此更具有挑战性,全凭自己打拼。这样成长起来的名师,民办学校中生、民办学校中长,也可以叫做“民生民长”,经得起日晒雨淋、冲击摔打。
附一:
| | |
| 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3课《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东方村尾学校教师 聂杰益 一、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当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前两个儿子只知道展示自己的特长,只有第三个儿子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 二、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以朗读贯穿整节课,通过质疑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通过角色互换师生当妈妈,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换位思考,表演体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升华主题,让学生对用实际行动孝顺父母的道理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二、学情分析 201班虽然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但是这个班的学生活跃,大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朗读、表达,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喜欢在课堂上受到关注,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以鼓励,在学习方法上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 综上所述,设计教案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复习认读生字词。 2、通过品词析句,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儿女应该懂得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难点:理解老爷爷说话的含义,明白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三、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述: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位老爷爷坐在石头上休息,三个妈妈聊起了她们的三个儿子。 2、齐读课题。 3、复习生字词。 【设计理念】复习导入,可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检测所学生字的读音和运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下文朗读做铺垫。 (二)品读课文,合作学习。 1、师述:听!三个妈妈开始谈话了。 2、请小朋友自由课文,用“”划出三个妈妈的话。 3、交流:你都找到哪几句话,指名读,学生边说,边出示课件。 【设计理念】指导明确,边读边画锻炼学生在课堂上动耳、动口、动眼和动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1)自由练读:请小朋友自己选择读妈妈的话,看谁读得好? 品读一: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a、指名读。 b、评价。 品读二: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a、指名挑战读。 b、评价。 c、分角色读。 品读三: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a、指名读。 b、齐读。 【设计理念】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朗读兴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体会人物心情,通过多种形式(自由读、选择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的朗读方式,读出不同的语气,加上老师的评价,无形中加强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三)体会妈妈提水的辛苦 1、三个妈妈打了水正往家走,他们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呢? 2、你从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 3、体会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 4、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通过重点词语、段落的品读让学生体验水重,从而自悟出妈妈提水的辛苦。 (四)回归主线,升华情感。 1、三个儿子看见了妈妈是怎样做的呢? 2、默读课文第9至11自然段,用“﹏﹏﹏”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既有朗朗书声,也有静思默读。 (1)出示课件。 (2)有感情地朗读。 (3)看课件,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简单表达三个儿子做法 (4)拓展练习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话。 【设计理念】学会运用句式“一个……一个……另一个……”来说话,先出示学生平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再引导运用语言,锻炼学生语言的正确表达,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3、只有第三个儿子看到了妈妈手中的水桶,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了妈妈,我们要不要向他学习啊? 4、请两名小朋友表演。 5、讨论: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6、总结:懂得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设计理念】从文本出发,以演代讲,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及时总结,让学生水到聚成地深刻理解老爷爷说话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要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 【设计理念】情感升华,从实际出发,直观感受孝敬父母是要付出实际行动,学生此刻的心灵受到了洗涤,真正懂得了“我”也要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六)布置作业 1、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2、用卡片把想说的的写一写、画一画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设计理念】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设计从目前和长远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懂得百行孝为先,时刻不忘孝顺父母。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 一个儿子 ↓ 孝敬的儿子 ↓ 真正的儿子 | |
| | |
附二:
| | |
| 我这样教《三个儿子》 东方村尾学校语文教师 聂杰益 《三个儿子》是一篇十分浅显而又生动感人的课文,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当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前两个儿子只知道展示自己的特长,只有第三个儿子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种以实际行动孝顺父母的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没有给孩子们灌输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课前组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面对陌生的一个班级,我对他们的知识掌握和学习程度了解并不深,因此课前组织显得较为重要。课堂开始,我采取谈话式导入,拉近学生距离,消除紧张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接着采取复习巩固,在抽读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检测到学生上节课学习的成效,为本节课的朗读做好铺垫的准备。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以朗读贯穿整节课,通过质疑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换位思考,表演体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升华主题,让学生对用实际行动孝顺父母的道理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主体性。如:选择读三个妈妈的话,注重学生的学习取向,让学生自由选择,既体现主体性又注重学生主体体验。 在指导朗读时,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如:领读、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读、挑战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收获喜悦,在读中锻炼语言实践。在学生朗读体验过程中,我注重适时引导,点拨和评价,指导学生朗读反思,并通过不断地表扬鼓励实现课堂的民主性。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我经常采用“谁能读得更好?有没有更勇敢的声音呢?你读得真棒!你演得真好!”等语言激发学生潜在的表现欲。 4、以练带讲锻炼语言表达。 说话练习在低年级学习锻炼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口语交际表达能力息息相关。在课堂中,我主要是通过熟练朗读三个儿子的做法,在对文本理解深刻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学用简洁的词语表达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从而引出句式“一个(一只)-----一个(一只)----另一个(另一只)”,学会了运用“一个儿子在唱歌,一个儿子在翻跟头,另一孩子帮妈妈提水。”后,再出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和三幅小鸟不同表现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用句式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5、以演带讲,升华情感。 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增强默契感和趣味感,达到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通过表演实现情感的升华------只有用实际行动去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两组角色表演各显特点,突显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演中看,演中讲,课堂程序流畅,一气呵成,总结板书,情感升华。 6、图文并茂,声乐熏陶,拓展视野。 课堂的尾声图文并茂,声乐熏陶把整节课又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在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孝顺父母的同时又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说中明白用实际行动去做的真正意义。接着播放以富有优秀品格的孝顺小黄香温席的小故事结束本节课,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无限热情和迫切行动的愿望。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训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上的情感调控,要及时予以正确引导;课后作业要有反馈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
| | |